SENSE隨筆160126華生的任務

SENSE隨筆160126
華生的任務
執筆人:蟬

眾所周知「認知心理學」者經常設計出非常巧妙的實驗去驗證理論,在眾多經典實驗之中,「華生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從50年前初次由英國教授Wason進行至今,一直被視為這學門裡最經典的實驗之一。 華生與當時學界的主流觀點不同,認為人類在處理推理問題時並非依賴邏輯,並設計一系列實驗試圖加以證明。

〈華生選擇任務〉
他的實驗如下:你被告知
枱上有4張咭,每張咭的正面寫上一個數字,而背面填上紅色或啡色。
現時枱上的咭如圖呈現,請問:你要翻轉哪幾張咭才能驗證以下命題的真偽?
「如果咭的正面是雙數,則其背面是紅色。」***

160125a

同樣的實驗過去數十年在學界不斷地重覆,得到相當接近的正解率:10%。
最常出現的錯誤答案是 “只翻轉8咭”,其次是 “翻轉8和紅色咭”。
然而甚麼才是正解?
如要證偽以上的命題,必須找到一張啡色雙數咭。***
無論“3”咭和紅色咭的背面是甚麼,都無法證偽命題,因命題並無說明單數咭和顏色的關係。
只有當(a) “8”咭背後是啡色;和 (b) 啡咭背後是雙數,才能證偽它。故正確答案應為:翻轉“8”咭和啡咭。

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問題太艱深,對於沒有讀過邏輯的人來說有點勉強,但有趣的是同樣結構的問題,只要內容稍作變更,答中的比率便會大幅提升。
例如:
「如果客人喝的飲品是啤酒,則其年齡必須超過21歲。」
將咭片的數字和顏色分別改成年齡和飲品名稱,這實驗的結果便會大幅改善。

大量實驗證明「華生任務」的內容只要和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繫,其答對的比率便會大幅提升,認知心理學家以此證明:人在決策時並非以邏輯為依歸,而是以長時間在社會生活環境中演化出來的機制作出定奪。****

〈充足和必須條件〉
華生任務的命題如果咭的正面是雙數,則其背面是紅色。” 其實可以邏輯方法簡單表達出來,其結構便是
「條件式If  A,then  B. 」***
其中 A =「正面是雙數」;B =「背面是紅色」

換句話說,如果命題是真,則正面是雙數,背面肯定是紅色
邏輯上說,A是B的「充足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然而,如果將華生任務命題修改為:
“除非正面是雙數,否則背面不會是紅色。”
「Only if  A,then  B. 」***
如果上述命題是真,則只有正面是雙數,背面才肯定是紅色
邏輯上說,A是B的「必須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

可以用以下的表格去表示兩者的關係:
160125b由此推論,如果A是B的「充足及必須條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則命題須改成:
“有及只有 正面是雙數,背面才會是紅色。”
即「if and only if A, then B. ***

〈生活應用〉
以近期異常波動的股巿為例,坊間經常會以“便宜”作為買入的理由。 買入股票固然是為了獲得增值,撇除派息不談,股價必須上漲並成功賣出才算成功。 便宜或許是其中一個讓股價上升的理由,極其量也只是必須條件。“只有估值便宜,股價才能上漲”,其實只排除了估值昂貴上漲的可能性。*** 卻沒有為上漲找到任何充足的理據。

生活上各種事情的因果難斷,邏輯未必能替人找到真理,但小心運用卻能為我們排除一些簡單謬誤。 如舊文《因果淺談》所提及, “必然性”或許並不是因果的特性,還得加上因果的 “不對稱性”。 在處理如股巿等人類行為的實驗場,與其花盡時間心力去尋找未必存在的正解,倒不如多觀察參與者對不同的所謂因果律有何種詮釋,再以謙虛的態度對待巿場的不確定性,方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