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71013行星組曲

音樂171013
行星組曲
蕭律師執筆

《行星組曲 The Planets》是少有的近代作曲家作品而非常受歡迎的曲目。這套管弦樂組曲是近代英國作曲家 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所作。另一首差不多同時代、也同樣受歡迎的樂曲是 卻德比Ketelbey所寫一系列樂隊與合唱團演唱的樂曲,他的樂曲我已在本刊《一曲致富》中介紹過。

霍爾斯特(1874-1925)不單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教師。他其實寫了為數不少不同體裁的樂曲,多不大成功。唯獨這套組曲卻令他「一曲留名」,和卻德比何其相似!

在霍爾斯特時代只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要到1930才發現第九顆冥王星,那時霍爾斯特已去世──,大家總以為霍爾斯特必是以天文學角度去譜寫這首樂曲。其實不然。霍爾斯特此人頗迷「占星術」(我不說是占星「學」,因為我不認同它是一種真正的學問,否則大學為什麼從不列科?),他顯然是以占星角度去譜寫這首組曲,否則為什麼只寫七星、不寫「地球」?。天文學是科學,占星術頗類占ト,屬迷信一類,二者實有天淵之別。當然,我們是聽音樂,理得它是天文學或占星術。

《行星》是一首有七個樂章的組曲,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初期,每個樂章都以太陽系一顆行星命名。此曲完成後竟大獲好評,認為是音樂的「新語言」。

如前所述,霍爾斯特譜寫這首組曲的概念是來自占星術;每一個樂章傳遞的意念與感情都是表達行星對人心理的影響。霍爾斯特常用Alan Leo著作《什麼是占星術》作為依據,為朋友占ト。霍爾斯特譜寫《行星》組曲是受原籍奧地利、後成為美國公民的作曲家 桑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Five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所影響,他後來自己也寫了一首《Seven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

這套組曲最初原是寫給四手雙鋼琴的,例外的是,最後一個樂章是寫給一個管風管演奏。霍爾斯特後來一百八十度改變,將之改寫為給一個非常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怎樣大法?
除了一般樂團各組所需的骨幹樂器外,加進了一般其他樂曲不常用的英國號、G調中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巴松管、低音長號(即俗稱伸縮喇叭)、上低音號、大鼓、小鼓、鐃鈸、鑼、鈴鼓、鐘琴、木琴、管鐘、鋼琴片、管風琴、豎琴。弦樂組中的低音提琴要到低音C。在最後一個樂章《海王星》要有一個女聲合唱團,常需要另一副指揮。這女聲合唱團應 “隱形”於演奏台邊、不應為觀眾所見內,以增加神祕感。

全曲由七個樂章組成,每一樂章以一顆行星及其象徵代表命名: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使者》
在希臘神話中掌管戰爭的是戰神,橫蠻、凶狠、激昂。這樂章用敲擊樂噐及弦樂的弓杆擊弦,節奏續漸加強、主旋律像進行曲的緊迫節奏、迫人而來,使聽眾覺得軍隊在動員,開上前線。第二主題由上低音和小號相對而成。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作者用對比手法,以木管樂噐續次加進方式帶領開頭,小提琴組、豎琴及鋼琴片跟進。這樂章寫得寧靜、和平而安謐,使人覺得處於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沒有鬥爭、沒有戰爭,與上一樂章好氣氛完全相反。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飛行使者是傳達信息者,有一雙翅膀,是小偷的保護神。飛行使者的任務是要帶訊息給人類,故輕靈機敏、行動迅速,作者以輕快、歡樂、及急速諧謔曲表達之。這樂章是整首組曲中最短的樂章。

第四樂章《土星──歡樂使者》。這是最為人熟識的一個樂章,經常在音樂廳中作獨立演出,也是指揮與樂團 “曬嘢”的樂段。遙望蒼穹,只要天朗氣清的黑夜,憑肉眼也可以看到土星。但土星的背後是無窮的天際,使人真覺得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所說:「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此段差不多動員整個樂團,發出恢雄宏大音效、陣陣氣勢廹人而來,代表宇宙之深邃無窮與神秘。

第五樂章《木星──老年使者》。樂段開始以長笛、大管和豎琴以類對位手法營造兩個互相交替的節奏,像徵老年人蹣跚的步伐向前行進。這樂章有時也作獨立演出。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使者》。這樂章分為四個樂段,以巴松管開始,然後轉而低迷,樂器不斷轉換,曲調時而激越,時而緩和,交相替迭,像魔術師玩弄魔術,使你眼花撩亂,似假還真。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使者》。樂曲緩慢而寧靜,有一種虛幻飄渺的神秘感。最後一段女聲幽幽地像來自天際,由遠處飄來…..

這組樂曲的配器法非常富色彩及想像力,顯然是受到同時代作曲家如史塔文斯基、桑伯格,甚至乎俄羅斯浪漫派作曲家林姆斯基和嘉蘇洛夫等影響。新穎渾厚的樂曲氣勢是能吸引到本土及海外聽眾愛載的主因。

樂隊版本的《行星》組曲是在第一次歐戰最後一星期(那時德國已無力威脅英國本土)由霍爾斯特的老友保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在女皇大廳怱怱首演,邀請了250位嘉賓欣賞。樂曲排練時間顯然不足,樂團團員在演出前兩小時始得看到複雜的樂譜;最後一個樂章「海王星」所需的女聲合唱團是從霍爾斯特任教的聖保祿女子學校的學生徵召來的。這次演出只是一種私人演出,但霍爾斯特視之為一次公開演出,鄭而重之在保特爵士用來指揮的總譜寫上:「這總譜是保特的財產,他首次在公眾面前使行星閃耀,他應得到霍爾斯特的感激。」

此曲的正式公開演出要到1919年2月27日,仍由保特爵士指揮,但這次是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只演頭五個樂章是保特爵士自己的決定,認為此曲對觀眾是一種全新的語言,聽半小時應很適當,全演七個樂章會太長,觀眾會吃不消。(在音樂臺上,指揮有絕對不可爭辯的權力。)要到1923年10月13日「逍遙音樂會」中,才由霍爾斯特自己指揮全曲。

後來霍爾斯特的女兒回憶說:「父親最不高興的是《行星》不能全曲演出。但他無法,每次都只能同意演出四、五個樂章。他特別感到不快的是只演出至《木星》一個樂章。他說:「在真實世界,在結尾總是不愉快的。」

《行星組曲》現在已是一個非常流行及受追捧的曲目,每間唱片公司都有錄音。

DGG 2530102 (Steinberg/Boston SO)
HMV ASD-269 (Sargent/BBC SO)
PHILIPS 9500712(Seiji Ozawa/Boston SO)
PHILIPS 9500425(Marriner/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DECCA SXL-2305(Karajan/VPO)
DECCA SET-628(Solti/LSO)
DGG 2532019(Karajan/BPO, digital)
DECCA Phase 4 stereo PFS-4184(Herrmann/LPO)
PHILIPS 6500072(Haitink/LPO
HMV ASD-2031(Boult/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nd Chorus)

原文刊於2017年《發燒音燒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