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樓十局之九《局中局》

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
窮荒回日月,積水載寰區,故國多年別,桑田復在無?
張喬 詩

當樓十局 之九〈局中局〉

A 實戰

去年某天與兩位低級炒家(註:def 能以低於十萬元賺取一百萬元的炒家。中級者須賺一千萬元;高級者一億元。)茶聚,席間談論新考古學派哲學,掌門問曰:「二君看出該派哲學與炒股票的關係嗎?」答云不知,於是掌門詳述該派演繹式考古哲學與「拆局」的同構性質,二君折服,承認各欠掌門學費十萬元,成為中級炒家之日清還。

B 學理典範

(一)六十年代,考古學界曾發生「高貴的獵人vs低賤的食屍客」的爭論。事緣掘得一個數十萬年前的人類洞穴遺址,中有獸骨,初按以往經驗論定為打獵所得,眾無異議。如是數年,忽有一行家細心檢視之,發現骨上有猛獸牙爪痕跡,於是力排舊議,認為是拾荒所獲,非行獵也。爭之數年,學術日進,業界已能模擬生產該時代的石斧,以之挫斷獸骨,比較斷口形態,得出結論為:該時代的原始人撿拾腐屍,折骨取食骨髓。於是爭論平息。

(二) 人類發明弓箭約三數萬年,其後的獸骸當然是打獵所得,但之前則確是拾荒而矣。前此誤解,在於以歸納法思考,由於所見者多為三數萬年以內的遺址,便作出不適切的推論,認為數十萬年前的亦應如是。

(三) 七十年代考古人類學大師賓福德創立了新考古學派,提出以演釋法取代歸納法進行思考。對遺址的解釋應先提出假說,然後按此假說作出動力學上的演繹推論,推得的論點與遺址狀況進行比對,如相吻合,便信以為真;如有出入,則修改甚或放棄假說。此種 Karl Popper 式証偽法精神,在方法論上與一般科學探索過程相符。 e.g. 今有一洞穴遺址中藏獸骨,如果假設為水流沖帶所致,即可推論出 a 當時多雨水 b 地處當時河畔 c 河水必然攜進大量細沙 d 獸骨不全 ,這便是動力學觀點的演繹推論。以上諸點均有可能加以實証。(如 a 點可由孢子及花粉分析進行參証。)

C 結構分析

(一) 歸納法為一般總結經驗的理性思考方法,其限制為任何多的例証均不足以証明一個全稱命題。(此即「休謨 David Hume 的小雞」:主人每天均帶來食物及照顧,於是小雞以歸納法得出「主人是好的」的結論,直到一天主人帶來了催命繩索。)

(二) 股市中人亦是這樣總結經驗而得出他們自身的市場理論(即其世界觀)。市場派永遠相信盤口和莊家大戶決定股價;基本分析派相信內在價值;走勢派相信抽象圖形的運算力量。他們各有各的合理性,亦各有各的局限。局限即是休謨的小雞。

(三) 掌門拆局逆其道而行之,猶如新考古學派之於傳統學者。先以某種學理框架(可能為市場的、基本分析的、走勢的、經濟學的或心理學的…)設定假說,再由此假說推導出應產生何種後繼情況或技術走勢(即動力學觀點的演繹推論),將之與現實參照,相吻合則信以為真,從而增持之;相悖反則推翻全局,計數離場。以上為「拆局」之哲學基礎。*****

(四) 考古學為歷史學之分支,本身具有時間框架;拆局與之相同,其框架本身亦具時間性。(參看〈移魂局〉)

(五) 據此「拆局」可定義為:一種描述市場行為的構想,其本質具有 a 假設性質 b 演繹式思辨 c 動力學觀點 及 d 時間框架。
D 應用與限制

(一)「拆局」在某一意義上為結構主義產物,相信人類行為具有某種不變的關係,並試圖以假說形式逼近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

(二) 當一個局被合理拆得的時候,炒家便看清了混亂的世界背後所隱藏的某種秩序。這種秩序等於一個建築體,它抵消了部分市場的不確定性,炒家的部分風險因而得以移除,就好像他的注碼躲在建築體內一樣受到保護。

(三) 拆局的能力為一種創造力,要求炒家具有敏銳的心靈,良好的對比感,豐富的學理知識。此三者或為天賦,或為修持,或為學養,均為人格之精華部分,缺之則難有作為。

(四)「局」之效力有其限制,時間為其一者,時效喪失,局亦老死。其次,市場或經濟實體的重大變動亦可將局摧毀,正如地震可將建築體夷平一樣道理。

掌門書July 16, 2001

***********************************
當樓十局之九〈局中局〉附記

A 學理典範

結構主義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 有個有名的實驗,將兩個大小相等的球狀麵粉團給兒童觀看,然後當場將其一搓成香腸狀,詢問球與香腸何者含有較多麵粉?兒童心智要成長至某一階段才能察悉質量守恆,回答麵粉含量相同。再問何以知道含量相同?一般答法有三:(甲)同一法。由於無沒有增添或減消,是故相等。(乙)補償法。一者雖肥,另一卻長,兩下相抵,故知不變。(丙)還原法。可以將香腸搓回球狀。(據說還原法是最聰明的答法。)三者均看到了變動中不變的道理,這便是理性的能力。

B 應用與限制

(一)我們的理性能力不外上述三者。似乎最多人是用同一法思考的,此法較準確及易用,限制是觀察上的困難。補償法對比感強,容易察知局部間的關係,限制是有欠精確。還原法最清楚地看到因果關係,限制是世間很多事物具有不可逆性。

(二) 我傾向於以補償法思考,因此對結構較為敏感,這對拆局很有利,但線性思路不夠深遠和量化程度不夠精密則是弱點。

(三)「拆局」本身歸根結柢源於歷史學典範,所謂歷史,無非是:揣測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意圖。同一法思考有利於看清事實,補償法思考有利於看到共時性的構造,還原法思考有利於看到歷時性的流變,三者不可偏廢吧。